January 28, 2016
陳爺爺給川流中學的一封公開信
陳維滄
川流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
給18歲的少年朋友:川流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
現在的你,正面臨高考關卡,為學業衝刺吧?!每次測驗分數出爐,都為了分數能否上線,牽動你緊繃的神經;每日生活的重心,都為擠進理想大學而惶惶忐忑。無數個寒夜中宵苦讀,是為了當上大學生,回報辛苦供讀的父母;是為了將來更有出息,走出封閉的大山,向更遼闊的世界去闖一闖…。
只是,當你偶爾由課本習作中,抬起迷蒙疲憊的雙眼,也曾有過彷徨吧?考不上大學,前景茫茫何在?考上了大學,大筆學費又該如何籌措?自己成績夠優異,申請得到助學獎金嗎?否則,眼見全家為張羅巨額學費而縮衣節食、舉債度日,於心何忍?但若要因此放棄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,又情何以堪?種種的預想,在你心中翻騰、煎熬……
18歲,有人面對逆境嗟歎感傷,有人卻已為理想披荊斬棘,走了一段漫長道路。
18歲,牛頓剛克服了現實阻撓,考入英國劍橋大學,孵育日後在數學、天文與物理上大放異彩的養分。牛頓是個遺腹子,出生前三個月,不識字的農夫父親病逝,愁雲慘霧籠罩下,牛頓誕生了。身為早產兒,營養不良又體弱多病,加上3歲母親改嫁,自小由外祖母撫養長大,家境一貧如洗,導致他個性孤僻內向害羞。小學成績不佳的他,常受同學欺負嘲笑。然而,條件如此艱困,他卻並未因此自暴自棄,中學時期,這位喜歡閱讀的內斂男孩學校成績平平,卻表現出手工製作精巧機械的才能,對探究不明白的事物尤有興趣。他在田野裡觀察自然,把生命的激情和宇宙的秩序記在筆記本裡,在大風暴中測量風速,陸續發明了水鐘、風車…,嶄露科學上的才華。但是,再度守寡的母親卻命令牛頓退學回家,要他當一名務實的農夫。好在,牛頓的天賦令他不滿足于當個農夫,他突破貧困家境與反對聲浪,重返校園,發憤用功考上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,朝他的科學之路邁進,最終成為人類歷史上,結合物理實驗、數學理論、機械發明為科學藝術的唯一者。
18歲,林語堂剛離開福建鼓浪嶼,前往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。一個福建漳洲旁小村落的[土孩子],在擔任牧師的父親從小灌輸國際視野下,小小的胸膛裡早已心懷萬里豪情,立定[長大一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學]的大夢。破落的龍溪鄉下,林語堂自小以中英文與父親學習,他忍受了童年的孤獨,幼年即離鄉寄讀鼓浪嶼中小學,與英、法、葡、西…各國領事的小孩同窗共讀,藉由鼓浪嶼這塊偶然開放的小島,與世界悄悄接軌。烽火動亂的中國,一個看來毫無希望的鄉下孩子,因牢牢銘記父親所說:[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,要去那邊讀世界一流的大學],最終實踐了父輩的夢想,先留美於哈佛,再留學德國。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華人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作家,《生活的藝術》(Importance of Living)一書以行雲流水的幽默文字,連續登[紐約時報]榜首五十二周,奠定他在世界文壇地位。或許,他的文學造詣比不上同時代的沈從文、魯迅、張愛玲甚至辜鴻銘,但他擁有的世界觀,尤其以英文書寫的能力,令他在聲名與全球能見度,遠遠超越同輩。
18歲,我的高三慘綠歲月,一段極盡煎熬的時期。年少時的我,喜歡胡思亂想,讀了不少文史哲等課外書,熱衷筆耕並到處投稿,是標準的文藝青年。當時,歌德的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在青少年間風靡一時,我的同學還替我取了個[維特]的綽號。只是,那段穿梭文學大夢的美好日子,在升上高三後,霎時文學夢碎,跌入現實。以前不讀書,荒廢學業,為了擠進大學之門,就得加倍衝刺,彌補先前的荒逸。臨屆大學聯考(相當於你們的高考)的整整10個月,我每晚睡不足5個小時,分分秒秒為考大學而緊張、拚命,我的母親身為藥劑師,還教我如何自己打針,補足體力,以便衝刺課業,那段焚膏繼晷、日夜苦讀的時光,終於,讓我順利擠進大學窄門。大學畢業後,我從最基層的小推銷員幹起,放下大學生的身段與尊嚴,騎著一輛機車,奔波于臺灣全島,彎低腰杆,到各學校挨家挨戶地推銷起打字機……,深切體會了什麼是[為五斗米折腰]。由白手起家的窮小子,到縱橫商場、坐擁一片小江山的企業領導,再轉換到[行萬里路、破萬卷書]、足跡遍及全球、數度遠征南北極的探險者,生命的際遇一路走來,在在向我應證了[沒有痛苦,怎有收穫]的道理。
經濟條件是惡劣艱困的,18歲的你卻可以學學牛頓,不因立足點的弱勢、現實的坎坷,而給自己藉口懈怠、埋怨,並未因他人詆毀、阻撓,而放棄了志趣夢想。世道環境是瞬息巨變的,18歲的你卻可以向林語堂看齊,一旦鎖定目標志向,念茲在茲、百折不撓;熱愛孕育長養你的故鄉,瞭解滋濡你的文化,但不畫地自限、被故鄉拴住一切,懷著無畏之心,勇敢大步地往廣袤的世界去探險。埋首苦讀是難熬痛苦的,18歲的你卻不妨想想陳爺爺的例子,告訴自己[no pain, no gain],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生命的任何贈禮,都要靠自己挽起衣袖去打拚、掙取。
期待18歲的你,是沖抗壓力破土而出的新芽,青嫩但韌力十足,向天空無限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