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國緬甸 - 從世紀落日到千禧曙光
03.17~05.21
佛國緬甸 - 從世紀落日到千禧曙光
圖/ 文 陳維滄
[千禧年]一詞其概念源自基督教教義,標誌著基督再臨與義人的復活。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千年,或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,例如西元1000年或西元2000年。回顧20世紀的最後一天,我卻選擇在佛國度過這世紀末的最後落日,並且迎接21世紀[千禧年]的第一道曙光。 |
緬甸是個佛教國家,所以經常會看見年齡不一的和尚。對地方上來說,[出家]是最光榮的事,許多還童心未泯的孩子,都被父母送往寺廟當和尚。出家後的孩子們在廟內修佛、禮佛,還常到外面沿途托鉢。求學階段的孩子,都要利用空餘時間讀書,以學習必要的知識。
發源自喜瑪拉雅山,並流經緬甸心臟的依洛瓦底江,是反映緬甸歷史與現況的一面鏡子。千百年來緬甸的皇朝、古都均沿江而建,所以沿依洛瓦底江去尋訪兩岸的風土民情,就等於窺見了千百年來的轉變與滄桑。一八八五年,緬甸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,經過了六十多年的殖民,緬甸宣布獨立,然而其原本豐富的佛教文化資產,已大多被損壞且難以修復了。
獨立後的五十多年,緬甸尚無法全面開發旅遊業,主要是因為依洛瓦底江在五月到九月水漲泛濫,無法通行船隻,更不能開放遊船,造成旅遊業窒礙難行。居民仍過著貧困的生活,却也獲得不被文明過度踐踏的自在與寧靜。
緬甸三大城:仰光、曼德勒、敏建
位於依洛底江下游的[仰光],為緬甸的首都及政治、經濟中心,其建築仍維持著英國殖民時期的風貌,所以不太容易看出屬於傳統緬甸的精神。沿江到緬甸中部的[敏建],景貌就大不相同了。
敏建是緬甸歷史上最老的古都,從西元五世紀佛教傳進緬甸成為國教後,就是佛教重鎮,全盛時期有超過一萬三千座佛寺。如今的敏建,只剩零星殘破的兩千多座佛塔及佛寺,它們都已失去金碧輝煌的外觀,剩下紅磚的主體結構,在陽光的照射下,顯得十分滄桑,讓人深深感受到[時不我予]的唏噓。
位於北部的[曼德勒]是緬甸第二大城,也是全國工藝品主要集散中心。在當地漫遊,很容易找到與佛教有關的藝術品,還有造型、意義不一的貼金箔漆器。在曼德勒附近,還有座著名的七級雲梯佛寺,是根據佛教教義中的[七級浮屠]為構想所建造,如今已成為緬甸著名的景點。
阿馬拉布拉的世紀落日與千禧曙光
為迎接1999的最後落日與千禧2000年的第一道曙光,我們一行人來到位於阿馬拉(緬甸古城)的著名木柱橋。木柱橋綿延超過一千兩百公尺,在橋上看著架在水中所映出的倒影,會讓視覺產生無限沿伸的錯覺,加上在高聳的木柱下,還可供人划小船,該地就成為吸引遊客觀賞落日、晚霞的著名景點。
據說,阿馬拉布拉的木柱橋至今已超過三百年歷史,當地居民日復一日地在橋上行走、橋下划船, 彷彿生命就只有這一條條水中的倒影,綿延看不到盡頭,也望不清來處,特別是在黃昏的時刻划船,更能體會置身在生命的軌道中緩緩前行的心情。
回顧拍攝1999年最後落日的時刻,我的心情其實並沒有太多起落,只有安靜與平穩的情緒陪它度過這世人都覺得浪漫的世紀落日。看這綿延不盡的木柱橋,想著人們浮浮沉沉為生活永無止境的奔波和勞碌,如今夕陽就要西下,為何不趁機歇息片刻呢?否則,又如何有餘力恭迎明日的曙光?
一場落日、一道曙光,生命就在反覆的循環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格,就像是快門的開闔,就在霎那間捕捉了時間與空間所交織的影像,成為永不消逝的記錄。當2004年的第一道曙光重新映照在大地時,又是一次循環的開始。對今天,你是否已蓄足了明天一整天的活力?還是宛如夕陽餘暉般欲振乏力?或許,這才是我們賞遍無數曙光與落日後,更該自問的心情。不過,話說回來,可以在這個純樸、寧靜的地方送走世紀落日、迎接千禧曙光,也是一件 讓人難忘的美事。
除了豐美的寺廟遺產與隨處可見的和尚外,緬甸更吸引外人的地方,就是真誠和善的濃厚人情味。多數緬甸人都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,每天都重覆著單調、簡樸却不以為貧窮的日子。他們臉上沒有讓外人傷感的悲哀、落寞神情對貧困的生活也從不以為苦,鏡頭下一張張真誠的面孔,無論是老人或小孩,盡是充滿滿足的燦爛笑容。看著我鏡頭下這些從緬甸所捕捉回來的影像,是不是也想自己走一回呢?
** 本會有數十萬張世界各地風土民情、自然景觀、飛禽走獸照片,供公益機構免費使用,歡迎來電洽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