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流文教基金會

MIND 心域無疆

摩洛哥 美學之旅

11.22~11.29
摩洛哥 美學之旅
 
圖/文  陳維滄
       摩洛哥位居北非,面積約台灣的20倍。歷史上最早定居這裡的是柏柏爾人,然而阿拉伯人、猶太人、西班牙人等都曾征服過這塊土地,1956年獨立之前更是法國殖民地。難怪前國王哈珊二世曾說:[摩洛哥像一棵大樹,根植於非洲土壤,枝葉卻呼吸著歐洲吹來的微風。]多元文化的交融下,摩洛哥在穆斯林國家中相對較開放,它和西班牙隔著直布羅陀海峽,西班牙平均薪資卻是摩洛哥的數倍,因此西班牙成為摩洛哥人移民、就業首選,而摩洛哥則成為西班牙人最愛的度假勝地。
       沒想到這個小國家就擁有9大世界文化遺產。我到機場,在阿聯酋航空公司的服務台,準備辦理Check-in。機場人山人海,因找不到導遊,有些心慌,趕緊打電話。由於我搭商務艙,辦理登機手續比其他團員快,在出境大廳發現人潮滿滿,光要前往摩洛哥就多達6個旅行團。
       以往我出國,大都為攝影而旅行,出國前,都會事先做功課;這次雖是我很少參加的一般觀光旅行團,但仍讀了3本關於摩洛哥的旅遊書及1本攝影集,也用心聆聽先進旅行社舉辦的[摩洛哥14天:閱讀旅行]。
       我們這一團共12位團員,除了我和我們川流文教基金會秘書長之外,有兩位來自嘉義金融界、有6位是姊妹好友、一對母女。我是唯一男團員,幸好有祕書長陪同,幫我這老長官揹揹相機,引導我這沒有方向感的老人家免於迷路,提醒我注意集合與用餐時間。

白色山城 壁畫年年不同
     
 艾西拉(Asilah)是大西洋岸邊的小鎮,雪白的建築群在藍天碧海的襯托下,浪漫的地中海風情濃郁迷人。進入舊城區,映入眼簾的是15世紀建造的高聳城牆,牆上的箭樓數百年來時刻守護著這座城廓。我彷彿進入時光隧道,但一轉個彎,白色牆面上巨大的現代壁畫,又將我拉回了現實。
        1978年起艾西拉的[壁畫節]於每年8月舉辦。各國藝術家匯集在此創作,但只有最好的壁畫能夠勝出,且作品最多只保留一年。下一年的[壁畫節]又有新作上牆取代舊作,年年推陳出新,遊客看到的壁畫因而年年不同。在艾西拉的建築群中最吸睛的是白牆中鑲嵌的門與窗,多數門的造型猶如一個巨大的鑰匙孔,門框有傳統的馬賽克拼圖、有簡單的藍色線條,門板則配上鮮艷的綠色、藍色或咖啡色。窗子鑲入優美的金屬窗花,各式各樣,各自精彩。搭配門邊、窗台擺放的紅花綠葉,美不勝收。藝術家除了在巨大的牆面作畫,也選擇在門旁窗邊創作,和現有環境呈現完美結合,為古城帶來不凡的新意。在這狹窄曲折的巷弄中與壁畫不期而遇,駐足觀賞,感受新奇,也是旅行中的另類樂趣。



藍色小鎮 找回純淨心靈
       西北非的摩洛哥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南方,與西班牙隔海相望,讓台灣作家三毛寫下浪漫夢幻的《撒哈拉的故事》,它也是時尚大師聖羅蘭找到心靈歸屬、視為[第二故鄉]的國度。而遠在內陸里夫山脈(Rif Mountains)上的舍夫沙萬古城(Chefchaouen),則宛如穿上了一襲藍色的披風,靜謐且虔誠地過著山中歲月。
       被稱為[藍珍珠]的摩洛哥山城Chefchaouen,是這世界上很特殊的一座小鎮。
此地的每一面牆、每一階梯,或深或淺像是從天空恣意灑下了藍色顏料一般奇幻。整座城市散發著神秘又迷人的風情,被譽為摩洛哥最美的小鎮。舍夫沙萬的居民樂於將垂掛的小盆栽、小茶几,隨意放在家門口,無形中也將這座藍色山城的每個角落,都化作最浪漫的打卡點。
       Chefchaouen的舊城區Medina正是這片天空藍的所在,之所以全城偏愛漆上了藍色,傳說是1930年代時,猶太人為躲避歐洲政治迫害,逃難隱身在此,居民將Medina的屋牆塗上了藍漆料,象徵上帝與天堂,帶有濃厚的信仰意味;而另一種說法則表示藍色能降溫,可以預防蚊蟲。儘管難以證實真偽,當地居民仍然維持著這項傳統,每年皆會為赤土陶造的房屋塗上藍色新塗料。
       現居於紐約的英國旅遊攝影師兼專欄作家Lucy Laucht也將之形容為[摩洛哥封存地最好的祕密],就連BBC也讚譽Chefchaouen為[人間天堂]或[沙漠中的海洋]。

卡拉維因 史上最古老的大學
       出人意料,全球最古老的大學竟不是出自四大文明古國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金氏紀錄共同認定在
菲斯(Fez)城內的卡魯因清真寺(Karaouiyine Mosque)裡的卡拉維因大學(Qarqouiyyin)是[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],它比牛津大學還整整早了300年。更令人想不到,它在西元859年竟由一位女性--法蒂瑪菲赫利(Fatima al-Fihri)所創建!在鑲滿美麗花磚的大門前,散發著與眾不同的歷史氣息。

       摩洛哥四大皇城中,歷史最悠久的菲斯(Fez)城內古老的清真寺卡魯因建於西元859年,是北非最舉足輕重的清真寺。菲斯在伊斯蘭世界具有鮮明的指標地位,很大程度是和這座清真寺息息相關。在卡薩布蘭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之前,卡魯因清真寺一直是摩洛哥國內最大的的清真寺,可容納2萬人同時做禮拜,而伊斯蘭早期的清真寺大都是多功能型態的建築,是一種提供宗教、教學和公民活動多重使用的場所,這也就說明了為何清真寺院會和校園融為一體。同時,摩洛哥的歷史風華和伊斯蘭的建築美學,也都在卡魯因清真寺體現出獨特的結晶魅力。
      卡拉維因大學課程除了可蘭經、伊斯蘭律法外,還有語法、修辭、邏輯、藥學、數學、天文學和地理學。校內藏有多種珍貴的伊斯蘭教古籍。千年來卡拉維因大學一直以宗教學校形態運作,直到 1963 年,學校進行現代化重組,才轉變為一所西式的大學。卡拉維因大學過去曾發起了大型聯名請願,堅決反抗法國殖民者對摩洛哥的恣意剝削,它也一直都是宗教和學術遺產的重要傳承場所。不論當地經濟形勢如何嚴峻,大學仍有源源不絕的資助,讓它得以維持經濟獨立。由於這樣的優勢,使它能在戰爭時期或者摩洛哥國經濟困難時,仍保持極高水平的教育水準。但其校門口簡單不起眼,若非一塊校史說明的牌子,一不留神就會錯過。可惜,由於此清真寺禁止非穆斯林入內,我們只能在大門外東張西望,暗窺卡拉維因大學學術殿堂之美。

海上清真寺 世界獨一無二
       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為摩洛哥最大清真寺,是世界唯一建在海上的清真寺。它有2/3的面積都蓋在填海造陸的地基上,故有[海上清真寺]之稱,也是少數對非穆斯林開放的清真寺,來到卡薩布蘭卡,這個地方一定要去!其中,清真寺裏,聳立著一座高210公尺約60層樓高的宣禮塔,據說打破了宗教建築高度的世界紀錄,是世界最高的宣禮塔。每到穆斯林固定祈禱的時刻,宣禮塔會放出喚拜聲,提醒穆斯林們禱告的時間到了,在摩洛哥時每天都能聽到好幾回。
       偌大的清真寺一塵不染,遊客入內需先脫掉鞋子,放進入口處分發的塑膠袋內,一路提著參觀。我們的導遊是虔誠的穆斯林,他也在寺內進行短暫的祈禱,讓我們了解穆斯林的禮拜是如何進行的,且虔誠的低聲吟唱可蘭經。第一次,我感受到可蘭經何其悅耳!我們很幸運,參觀那天屋頂是打開的,室內可直接望向戶外的藍天,同時將戶外的自然光引進室內。


       在摩洛哥的旅程中,感覺美似乎無所不在,隨時隨地都有攝影最好的背景和素材。前北京大學校長--蔡元培是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,當時他的呼籲似不被認同,但他仍身體力行,還親自開設、講授[美育]課程,甚至1940年臨終前還不忘囑咐:[科學救國,美育救國];但我卻在摩洛哥看到了[美育]的實踐,許多宏偉建築的牆面、門窗呈現出繁複多變卻有規則的幾何圖形、花草圖案、經文裝飾,色彩斑斕,風格濃郁,使人過目難忘。
       蔡元培早就說過:[要有良好的社會,必先有良好的個人;要有良好的個人,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。]摩洛哥美育的成功,同時也是教育的成功。看來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在此產生,也許發揮了關鍵性的力量,教育讓摩洛哥的美育得以落實,讓這個北非的沙漠國度散發著獨特的風情,美的像是旅人走入夢境一樣,置身在如此美麗的夢境,誰捨得醒過來呢? 摩洛哥對於美學的重視,不是只停留在書本上或口頭上的呼籲,這也是最值得我們台灣借鏡之處,更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,大家共勉之!

[補記]
       摩洛哥之旅,讓我驚豔於他們對於美的重視和普及,即便是圍牆處處都有美麗的繪畫。但由於受限篇幅,我所參觀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寢、羅馬古城遺址、德吉瑪廣場等等景點無法一一著墨,坊間書籍或有介紹,有興趣者可自行查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