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卡繆的《異鄉人》聯想《海角七號》
-- 文字編輯器內容,最佳寬度976px --
[我反抗,所以我們存在。]
──卡繆
卡繆(Albert Camus 1913~1960)法國當代文學家,195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至理名言[我反抗,所以我們存在。]有別於笛卡爾的;[我思故我在。]卡繆說:我的反抗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受委屈。他筆下常道盡小市民的心聲,刻畫出個人存在處境的焦慮與命運的無可奈何。
狂妄自負無比的阿嘉在台北不得志,落寞沮喪之餘,收拾簡單的行李,騎機車回故鄉恆春前,在台北的巷口,摔掉他心愛的吉他,大駡:[操XX的台北!],來自內心深處的怒吼。
卡繆曾說過:[人生值不值得活下去,是哲學問題,[憂鬱]是找不到生命出口而顯現的身心狀況。]試想一個人如果失業、失戀、失去了希望,面臨生活的困頓,甚至當生命不知為何而活的時候,他除了一肚子悶氣,憤世嫉俗外,心中當然充滿怨懟與不滿。
向來自信滿滿的阿嘉對友子說:[你真的那麼期待我們這群破銅爛鐵? 我以為我會很成功,但十五年過去了,我還不是失敗! 可是我真的不差。]
魏導演對角色安排,不管是主角、配角..,都能掌握到現代人普遍感受到的煩惱,心中的隱憂,以及挫折感;每一個人都像流浪在外的人,沒有任何地方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平靜,我們在這個人生舞台是無依無靠,是茫然無所歸的。這和卡繆於28歲的處女作《異鄉人》不是有很多雷同之處嗎?
[憂鬱]就需要療傷。[圓夢]就得打拼,而不是一昧的反抗、叛逆!
記得,2004年我應邀到衛生署疾管局演講《從Sars談到危機管理》,曾提到卡繆在1947年完成的《瘟疫》,書中主要人物李爾醫生與潘尼洛神父,原本不相往來,涇渭分明,卻可以攜手拯救病患。他們有段精采的對話:[…….我們兩靠某種東西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並肩作戰,這種東西遠遠超過瀆神與祈禱,這個才是唯一重要的。]這個東西就是愛。
阿嘉的失意、馬拉桑的勤奮、水蛙的純情、茂伯的率真,鄉代表主席的粗曠草根,生命中原本沒有交集的他們,卻因為對音樂的熱情而連結一起。當他們有了共同目標與方向,當大家同心協力,當生命充滿熱情,力量凝聚了就能敗部復活,奮起直追,夢想終究能實現。在他們的詮釋下恆春展現了生命力,台灣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共同體。這豈不是卡繆《瘟疫》中所顯現的對人類集體命運的關懷?
魏導演對音樂的巧妙編排,首幕從茂伯騎車送信而嘴裡哼唱著舒伯特的[野玫瑰]緩緩豋場,它勾起了觀眾對兒時上音樂課的回憶;再拉至中場,當茂伯撫琴彈出[野玫瑰]旋律時,阿嘉也能跟著哼唱,這一老一少在音樂國度中有了交集;而劇尾在安可聲中,茂伯專注的用指尖撥弄老月琴,[野玫瑰]再度悠揚的響起,縈繞全場,讓電影達到了最高潮。
還有劇中,茂伯看著貝斯說:[這兩條都沒用到,何不剪掉?],不了解樂器構造的人可能如墮入五里霧,因為月琴只有三根弦,他對貝斯為何要五根弦覺得不可思議。
有人批評《海角七號》這部電影是負面教育?對白粗俗,對年輕人有負面影響。
電影是大眾藝術,好看與否是檢驗電影唯一標準。當然改編自世界文學名著的電影、或者有深度、有好劇本的電影,更能細緻的刻畫人性的光輝與醜惡,對苦難社會的關懷,對邪惡、不公不義的批判,除了符合大眾藝術,有附寓教於樂的功能。其實商業電影好看賣座就好,為什麼一定要想教育這麼沉重的問題?
《海角七號》有主題意識嗎? 有。
[城鄉差距]、[理想與現實]、[世代交替]、[族群融合],而以音樂、鄉誼與愛情,貫穿整部戲。
七封六十年前的情書,串連起二個不同時代的愛情故事,馬拉桑愛慕櫃檯小姐…,水蛙一股傻勁的愛上他的性感老闆娘,大大的母親曾忠告:[她是有夫之婦]水蛙卻說[青蛙都可以一女二男,為什麼人要為這樣的事情吵來吵去?]這種回應,令人莞爾;他的癡情,令人扼腕! 阿嘉和友子的愛情缺少鋪陳,速食般的一夜情,沒有一丁點的浪漫,沒有情話綿綿,反而是敗筆。
鄉代表主席(阿嘉的繼父)的親情,看他低聲下氣的到處請託,只為幫阿嘉謀職;父子倆一起擦拭摩托車時娓娓道出難為繼父的心聲;他為圓阿嘉的音樂夢,么喝手下一起開著賓士車遞送被延誤的信……,他對阿嘉的愛總是溢於言表。
陽光又詼諧的警察父子檔,在歡樂底下也埋藏著陰鬱。火爆脾氣的勞馬從霹靂小組轉退為交通警察,在一場喜宴裡涕泗縱橫,宣洩出對破碎婚姻的傷痛,令人心酸。
單親小女孩大大早熟又獨立,無邪的眼裡總有抹淡淡憂愁,她一貫以旁觀者和狀若無人的態度和大人週旋。
我坐在第二排(前排空著),二個小時要仰頭張望而不疲憊,甚至有意猶未盡的感覺,我認為這是一部關心鄉土,很成功刻畫人性的好電影,魏德聖導演很會說故事。
卡繆的《異鄉人》闡釋對自己的陌生,對外界的疏離與隔絕,對命運的無可奈何。但《瘟疫》卻把個人存在的關懷轉化為對人類群體命運的省思與關懷。從[我的反抗]走向[我的熱情]。從卡繆的小說也可以看到他豐富的人道情操,他說:[當你有了熱情之後,會希望給所有人帶來幸福。]
[我反抗,所以我們存在。]
──卡繆
卡繆(Albert Camus 1913~1960)法國當代文學家,195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至理名言[我反抗,所以我們存在。]有別於笛卡爾的;[我思故我在。]卡繆說:我的反抗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受委屈。他筆下常道盡小市民的心聲,刻畫出個人存在處境的焦慮與命運的無可奈何。
狂妄自負無比的阿嘉在台北不得志,落寞沮喪之餘,收拾簡單的行李,騎機車回故鄉恆春前,在台北的巷口,摔掉他心愛的吉他,大駡:[操XX的台北!],來自內心深處的怒吼。
卡繆曾說過:[人生值不值得活下去,是哲學問題,[憂鬱]是找不到生命出口而顯現的身心狀況。]試想一個人如果失業、失戀、失去了希望,面臨生活的困頓,甚至當生命不知為何而活的時候,他除了一肚子悶氣,憤世嫉俗外,心中當然充滿怨懟與不滿。
向來自信滿滿的阿嘉對友子說:[你真的那麼期待我們這群破銅爛鐵? 我以為我會很成功,但十五年過去了,我還不是失敗! 可是我真的不差。]
魏導演對角色安排,不管是主角、配角..,都能掌握到現代人普遍感受到的煩惱,心中的隱憂,以及挫折感;每一個人都像流浪在外的人,沒有任何地方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平靜,我們在這個人生舞台是無依無靠,是茫然無所歸的。這和卡繆於28歲的處女作《異鄉人》不是有很多雷同之處嗎?
[憂鬱]就需要療傷。[圓夢]就得打拼,而不是一昧的反抗、叛逆!
記得,2004年我應邀到衛生署疾管局演講《從Sars談到危機管理》,曾提到卡繆在1947年完成的《瘟疫》,書中主要人物李爾醫生與潘尼洛神父,原本不相往來,涇渭分明,卻可以攜手拯救病患。他們有段精采的對話:[…….我們兩靠某種東西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並肩作戰,這種東西遠遠超過瀆神與祈禱,這個才是唯一重要的。]這個東西就是愛。
阿嘉的失意、馬拉桑的勤奮、水蛙的純情、茂伯的率真,鄉代表主席的粗曠草根,生命中原本沒有交集的他們,卻因為對音樂的熱情而連結一起。當他們有了共同目標與方向,當大家同心協力,當生命充滿熱情,力量凝聚了就能敗部復活,奮起直追,夢想終究能實現。在他們的詮釋下恆春展現了生命力,台灣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共同體。這豈不是卡繆《瘟疫》中所顯現的對人類集體命運的關懷?
魏導演對音樂的巧妙編排,首幕從茂伯騎車送信而嘴裡哼唱著舒伯特的[野玫瑰]緩緩豋場,它勾起了觀眾對兒時上音樂課的回憶;再拉至中場,當茂伯撫琴彈出[野玫瑰]旋律時,阿嘉也能跟著哼唱,這一老一少在音樂國度中有了交集;而劇尾在安可聲中,茂伯專注的用指尖撥弄老月琴,[野玫瑰]再度悠揚的響起,縈繞全場,讓電影達到了最高潮。
還有劇中,茂伯看著貝斯說:[這兩條都沒用到,何不剪掉?],不了解樂器構造的人可能如墮入五里霧,因為月琴只有三根弦,他對貝斯為何要五根弦覺得不可思議。
有人批評《海角七號》這部電影是負面教育?對白粗俗,對年輕人有負面影響。
電影是大眾藝術,好看與否是檢驗電影唯一標準。當然改編自世界文學名著的電影、或者有深度、有好劇本的電影,更能細緻的刻畫人性的光輝與醜惡,對苦難社會的關懷,對邪惡、不公不義的批判,除了符合大眾藝術,有附寓教於樂的功能。其實商業電影好看賣座就好,為什麼一定要想教育這麼沉重的問題?
《海角七號》有主題意識嗎? 有。
[城鄉差距]、[理想與現實]、[世代交替]、[族群融合],而以音樂、鄉誼與愛情,貫穿整部戲。
七封六十年前的情書,串連起二個不同時代的愛情故事,馬拉桑愛慕櫃檯小姐…,水蛙一股傻勁的愛上他的性感老闆娘,大大的母親曾忠告:[她是有夫之婦]水蛙卻說[青蛙都可以一女二男,為什麼人要為這樣的事情吵來吵去?]這種回應,令人莞爾;他的癡情,令人扼腕! 阿嘉和友子的愛情缺少鋪陳,速食般的一夜情,沒有一丁點的浪漫,沒有情話綿綿,反而是敗筆。
鄉代表主席(阿嘉的繼父)的親情,看他低聲下氣的到處請託,只為幫阿嘉謀職;父子倆一起擦拭摩托車時娓娓道出難為繼父的心聲;他為圓阿嘉的音樂夢,么喝手下一起開著賓士車遞送被延誤的信……,他對阿嘉的愛總是溢於言表。
陽光又詼諧的警察父子檔,在歡樂底下也埋藏著陰鬱。火爆脾氣的勞馬從霹靂小組轉退為交通警察,在一場喜宴裡涕泗縱橫,宣洩出對破碎婚姻的傷痛,令人心酸。
單親小女孩大大早熟又獨立,無邪的眼裡總有抹淡淡憂愁,她一貫以旁觀者和狀若無人的態度和大人週旋。
我坐在第二排(前排空著),二個小時要仰頭張望而不疲憊,甚至有意猶未盡的感覺,我認為這是一部關心鄉土,很成功刻畫人性的好電影,魏德聖導演很會說故事。
卡繆的《異鄉人》闡釋對自己的陌生,對外界的疏離與隔絕,對命運的無可奈何。但《瘟疫》卻把個人存在的關懷轉化為對人類群體命運的省思與關懷。從[我的反抗]走向[我的熱情]。從卡繆的小說也可以看到他豐富的人道情操,他說:[當你有了熱情之後,會希望給所有人帶來幸福。]